请陛下下令,老臣愿致仕归家,前往凤阳老家,告老还乡,不再干涉朝中之事。
今日胞弟犯下这等罪大恶极之事,恐怕即便到了九泉之下,阎王爷也会让老臣在十八层地狱走一遭。
若是再任由手中权势,任凭李家族人将错就错下去,恐怕早年间随陛下一同打天下时所积累的功德就要全部耗尽了。”
“请陛下成全!”
两人交谈了一阵,看似温情和煦,但李善长依旧没有改变他此行的目的,将自己的想法缓缓说出。
“善长,你又何必如此?
你这般做法岂不是让咱左右为难?
咱如果真让你告老还乡了,岂不是让人觉得咱是卸磨杀驴、过河拆桥?
昔日咱可是答应过你们这些老兄弟,灭了元朝,打下汉人的江山,天下大家伙一起享福的。
咱可没忘!”
朱元璋握着李善长的手,继续说着自己的心里话。
李善长听了,也不知究竟是信还是不信,只是面容上满是歉疚之意,“让陛下失望了,老臣年事已高,实在无力再辅佐陛下。
陛下乃真龙天子,是天下之主,老臣不过是肉体凡胎,又怎能与陛下相提并论?
还望陛下恩准,老臣也没多少年可活了,请陛下准许老臣归田,以享天年,成全老臣心中最后一个心愿。”
李善长语气哽咽,双目含泪,声音中带着一丝老迈之人的呕心沥血之情,“怕是今日便是与陛下的最后一面,老臣此生定不敢忘陛下的恩情。
哪怕到了今日,老臣心中也从未忘记当日与陛下在濠州相见的那一面,那一日,老臣心中就预感陛下乃是汉人的救星,是天下万民之主。
当日如此,今日亦是如此。
只是老臣没了陪陛下继续共治江山的福分了。”
李善长拖着长长的尾音,又声嘶力竭地大喊了一句。
这一次,在久久的沉默过后,朱元璋那带着无奈的声音再次响起。
“咱准了。
回凤阳好,凤阳养人。”
“老臣多谢陛下!”
李善长语调猛地拔高,再次开口。
随着李善长离开谨身殿。
他李家、他韩国公府的这一关才算勉强过去了。
刚回到韩国公府不久,府内就传出李善长生病的消息。
消息传到宫里,朱元璋眼底浮现出丝丝笑意。
“这个老狐狸还是跟以前一样聪明。”
只有李善长病了,才能保住我们君臣之间的体面,也能让前朝的那些朝臣不会多想,哪怕有想法,也不会影响大局。
朱重八与李善长之间或许有着昔日的兄弟情谊,但朱重八更是大明的帝王。
他深知作为皇帝,怎样才算是合格。
权力就像深渊,引导着任何靠近的人不停坠落,在坠落的同时,亲情、爱情、友情这些本该被人类珍视的美好品质,也在渐渐远去。
“标儿,你觉得咱做的是对的还是错的?”
此时的朱元璋早已从谨身殿回到武英殿。
在大殿内,他用此事考较起面前的太子朱标。
“父皇做得对。”
朱标缓缓回答,如今的他早已改变了许多。
“那你小子?怎么看?”
朱元璋看向陆羽的目光可就没那么客气了。
陆羽同样不客气地回答道:“陛下说是什么,那便是什么。”
对于陆羽这样的回答口吻,朱元璋也早已习惯了,轻轻哼了一声,也就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。
陆羽就是这么个脾气。
他朱元璋也改变不了。
离开武英殿后,朱标亦步亦趋地跟着陆羽,没有去见朱元璋,而是在后庭内四处走动。
朱元璋也随后直奔此处而来,但并没有与他们两个年轻人在一起,而是直接去了西亭,同马皇后一起享受儿孙之乐。
两人来到一处凉亭,面前是太液湖,不少皇孙在这儿游玩,有的在蹴鞠、摔跤,还有的在比赛钓鱼,旁边都有宫里的太监、宫女小心侍奉着,远处还有亲兵近卫时刻保护着,以防出现落水等意外情况。
“太子殿下又要问了?”
刚一落座。
看着面前满目期待的朱标,陆羽无奈地开口。
朱标点了点头,陆羽随即说道,这也是老生常谈了。
“都没错。”
陆羽心直口快,先给出了答案,“不过对于太子殿下或者陛下而言,那便是韩国公李善长乃至那些老臣、老兄弟们的错了。
立朝之时,陛下制定律法,也就定下了天下的规矩。
‘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
’放眼大明全境,国朝之事,钱财的支配等,其实都是由陛下决定的,换一种说法,其实都是陛下的。
而无论是韩国公还是其他国公、权贵、勋贵,朝堂上的各个派系,如淮西派系,以及各种官员、地方豪族世家等,大明所施行的政策、法规,若他们真能安分守己,只获取自己在行使权力范围内、律法所规定的那一份,这便是陛下所希望的。
可最后并没有。”
陆羽说着说着,语气也变得严肃起来。
“上至洛阳新都,或者以前的应天府京城之内,下至地方官员乃至乡野田间,税收层层加重,中央规定的是一层,到了会翻上几倍,而且税负的数目也会因此增多。
这些本就是不合理的,空有其名并无其实,但却由此衍生出许多问题,所以这是陛下绝不能容忍的。
在陛下眼中,违反了他定下的规矩,拿了不该拿的,吃了不该吃的,就该受罚,拿得越多、吃得越多,自然就该罚得越重。
这难道不对吗?”
陆羽站在朱元璋的角度,分析着他的行事作风,一切似乎都变得井井有条且合理。
“那太子殿下又不妨猜一猜,为何韩国公以及其他权贵勋贵、朝堂众臣,明明已经获得了很多,可为何还非要火中取栗,甚至冒着杀头的风险触怒龙颜?”
这个问题让朱标张了张嘴,不太好回答。
陆羽理所当然地接着说道:“终日奔忙只为饥,才得饱食又思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