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十年,春。
唐皇的天子之旗依旧插在咸阳宫上。
吴广今岁是在咸阳过的年。
他在等待塞外之战的收尾,同时他趁机加强自己对关中地区的控制力。
大唐的都城在洛阳,对关中的统治远不如定都咸阳那么有力。
关中又是天下紧要之处,万不可有失。
吴广既然移驾到关中来,自然得趁机加强自己在关中的影响力,让当地秦民更加拥护他。
除了搞出煤球等提高民生的东西外,他坐镇此处的时候还效仿古之贤王,在咸阳城竖立了与人等高的木柱。
柱子上悬挂着木牌。
百姓们可以对朝廷时政加以评点进言,将意见写在木牌上面,负责管理的官吏会定期将这些木牌收起来呈送宫中,由皇帝阅览。
“统治者久居深宫,由官吏来传达天下的信息,时间一久难免会与人民脱离,很难倾听到百姓的声音,不知民间疾苦,这样下去早晚会出现大问题。微服私访限制很多,还是得形成这种百姓可以上书,直接让统治者倾听中下层声音的制度才行。”
吴广深知上位者不可与人民脱离的道理,下诏设立此“进言柱”,并在诏书中引用荀子之语。
“君,舟也;人,水也。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,故朕当因水而驭舟,以得舟水之和谐也。”
进言柱在咸阳设立后,就有许多百姓在上面写下自己对政策的意见,让吴广可以在百官的阿谀之辞外听到人民对他施政的评价和建议,让他感觉自己和百姓的距离更近了一些。
但也有人借着这些木牌为自己伸冤,甚至实名举报官吏的。
吴广并没有不管,他下发相应官署进行调查处理,秉公而断,得到一片赞誉,同时这些事也显示出了进言柱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。
吴广干脆将其范围扩大,在诸官署外又成立了一个专门的“进言署”,对此柱管理,将百姓的进言上书进行分类。甚至与御史等监察系统进行合作,遇到专门举报官吏的事情,则由御史方面介入进行调查。
其整体设计类似于后世的首长信箱、信访办等作用,给予人民一个可以合法表达诉求的途径。
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了许多的问题。
比如进言柱所设立的城市范围,除去咸阳、洛阳外,还要在哪些城市设立。进言署和各级官署的职责划分。皇帝所看的内容选取,以及如何进行监督防止被官吏操控,还有一些刻意进行诬陷的行为该如何惩治。
因为是草创,问题很多,这个制度需要长时间的试验和改进才可能逐渐成熟。
但吴广至少开了这个头,甚至他还规定将阅览百姓的进言作为皇帝的义务之一,让他及后世统治者可以在百官之外,听到底层人民的真实声音,而不是将人民当做报表上的数字任意进行驱使。
对于皇帝的进言署之设,朝野上下皆称善政。
叔孙通称赞道:“昔日尧有欲谏之鼓,舜有诽谤之木,汤有司过之士,武王有戒慎之鼗,故天下称圣。而至秦时,秦皇独尊天下,闭塞言路,故秦二世而亡。今大唐天子设进言之柱,并设官署以为常例,实乃圣道也。如此君听民心,代天行事,定将四海太平,百姓皆安其乐也。当今天子,是真正的圣君啊!”
就像叔孙通说的,吴广的作为是有古老传承的。
早在上古时期,尧舜等统治者就设置了供百姓进言上书,表达自己诉求的途径。商汤、周武王等人还设立了专门劝谏和监督自己过失的官吏,到战国时更是出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之事。
齐威王下令“群臣吏民,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;上书谏寡人者,受中赏;能谤讥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
百姓们上书进言齐国的弊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