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一中文网 > 女生耽美 > 大明:我在洪武当咸鱼 > 第90章 孔子和老子吵架,你帮谁?

第90章 孔子和老子吵架,你帮谁?(1 / 2)

朱元璋一听,来了兴致:“哦?什么想法,说来听听!”

胡惟庸先挥手示意其他人退下,郑重其事地将众人赶出殿外,然后才看着朱元璋道:“陛下,这乡试不同于之前的童子试,乡试过后,便是举人了!”

“而举人,可是能为官的!”

“可以说,这乡试,才是真正的抡才大典!”

“因为它选出的才,是能为陛下所用的!”

“那难度,自然就得与童子试不同吧!”

朱元璋听到这里,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。

这确实没错!

胡惟庸接着说道:

“这题目,考的并非其他,而是应变之能!”

“若考生只会死读书,不懂变通,那便不配通过我大明的乡试!”

“反之,若能在见到这等题目时迅速反应,写出锦绣文章,那便是当官的料!”

“陛下以为如何?”

(本章完)

------------

朱元璋对官员的要求之严,历史上极为罕见。

唯有他这样真正出身草根,经历过苦难、饥饿,见识过乱世中人命如草芥的人,才能真正明白百姓的需求,以及官员应尽的职责。

在朱元璋眼中,官员若只是高高在上,那要他们何用?

官员若不好过,或许他们治下的百姓反而能过得好些。

因此,朱元璋比任何人都更希望自己选拔的士子、官员能够更加优秀。

唯有优秀的官员,才能治理好一方;

唯有优秀的官员,才能经营好大明这片天地。

可以说,朱元璋比任何人都更清楚,官员的优劣对一方疆域的影响有多大。

因此,当胡惟庸说出他的理由后,朱元璋略一思索,便点头表示认同。

没错!

为国举才,尤其是乡试这等重要考试,难一点又有何妨?

只要考的是正经学问,题目如何出又有何关系?

只要结果好,不就行了吗?

难道非要像那些老酸儒一样咬文嚼字才成?

看看过去的科举,都选出了些什么人吧。

能臣干吏没见多少,可郭恒一案,朱元璋却杀了三万余人!

他彻夜未眠,一一翻阅卷宗,发现个个都有取死之道。

而那三万余人中,那些官员,可都是从科举中走出来的啊。

难道他们辛辛苦苦为国举才,就举了这么些人?

那还不如放手让惟庸来。

至少惟庸这番说法,咱是认可的!

若你是个愚钝之人,还不如别踏入官场!

因为这样的人一旦成为官员,唯一可能学会的,不过是欺上瞒下,压榨百姓。

这些想法在朱元璋的脑海中盘旋良久,终于尘埃落定。

而胡惟庸的这道坎,也算是彻底跨过去了。

不过,胡惟庸这次还是有些不满。

怎么回事?

礼部那群废物,不敢当面与我较量,居然学会了告状?

行!

既然你们玩起了越级上告的把戏,那就别怪我胡某人日后对你们下狠手。

胡大老爷气呼呼地回到了府上。

他可没忘记,府上还有一群渴求陪伴的姬妾等着他安抚。

随着乡试试卷的正式定稿,礼部官员们看着那熟悉的题目,陷入了沉默。

糟了!

得罪人了!

可他们也没办法啊!

头顶上都是大人物,那些风险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微风拂面,但对我们来说却是狂风暴雨、灭顶之灾。

所以,他们做出了越级上告的蠢事。

不过是为了自保而已。

现在看来,成功了一半吧!

至少陛下知道了,我们这些人还是反对这道题的。

可剩下那一半不成功的,就没话说了。

他们把胡大老爷得罪了。

不过,他们现在也没什么好想的了。

毕竟乡试马上就要开始了,与其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向胡大老爷赔罪。

还不如好好想想,怎么把这乡试稳稳当当地办完。

毕竟,提前看过考题的他们,清楚地知道这次的题目有多“变态”!

估计考完乡试后,这些学子不死也得脱层皮!

就连他们这些提前看过考题的考官们,到现在也没想明白,这题该怎么破。

时间逐渐临近,乡试终于要开始了。

应天府,贡院门前,众多考生规规矩矩地拿着小包袱,一个个接受检查。

因为是乡试,检查比之前的童子试严格得多。

那些经历过童子试的学子,本以为童子试的检查已经够严格了。

如今看来,童子试的检查不过是走个过场,真正的考验却在乡试这里,检查得那叫一个严格。

考生们一个个被仔细搜身,衣物都被翻来覆去检查一遍。

包裹里的点心稍大一点的,都得捏碎了仔细翻找。

笔筒之类的可能藏东西的地方,更是不能放过,全得拆开查看。

就连小炉子都得伸手进去摸索一番。

考生们面对这种细致又粗暴的检查,也只能黑着脸默默忍受。

谁要是敢抱怨两句,除非家中有权有势,否则就直接被赶出去!

进了贡院之后,考生们依旧提心吊胆。

因为真正让人头疼的,并不是检查,而是接下来那奇葩的考题。

这一年来的童子试,胡大老爷的名头早已在读书人中传开。

考生们为了应对这次乡试,不仅关起门来埋头苦读,还互相结伴,研究了不少偏门题目。

数字题、截搭题等各种古怪题目,考生们都快做吐了。

就连做梦,脑子里还飘着那些稀奇古怪的题目。

他们的老师也没闲着,各种解题技巧、破题思路,讲得口沫横飞,只希望他们能在乡试中从容应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