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波音公司那些铺着波斯地毯的媒体中心里,公关团队早就把“危机应对”玩成了行为艺术。
的直播画面里,坠毁的客机残骸被精心打上了柔光滤镜,配上“航空工业成长的阵痛”这样的诗意标题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播放国家地理纪录片。
BBC的专家评论员更绝,能把发动机爆炸说成“动力系统的激情释放”,把控制系统失灵美化成“给予飞行员更多创意发挥空间”。
《华尔街日报》的金融分析师们发明了一套全新的估值体系——事故越大,股价潜力越高。
他们开发的“灾难经济学模型”显示,每次空难后波音的市盈率都能神奇地上涨15%。
有个天才分析师甚至发表论文证明:飞机坠毁次数与公司市值呈正相关关系,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“事故高发季”的买入机会。
最精彩的当属那个网红财经主播的“创意剪辑”,把火箭爆炸的慢镜头回放配上《星球大战》的经典配乐,再穿插几个电影特效镜头。
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疯传,点击量比正经的发射直播高出十倍。
评论区清一色的“壮观!”“艺术!”,仿佛大家看的不是几个亿的纳税钱在天上放烟花,而是什么先锋艺术展。
董事会的老爷们端着水晶杯,品着比黄金还贵的拉菲,看着智能手表上跳动的股价曲线。
他们的全息投影会议系统自动过滤掉了所有技术部门的警报,却把推特上每条“#波音牛逼”的标签都放大显示。
办公室里那台镶着钻石的空气净化器嗡嗡作响,把“坠毁”翻译成“动态着陆”,把“设计缺陷”美化成“个性化飞行体验”。
就连公司的AI客服都学会了这套话术。当遇难者家属询问事故原因时,它会温柔地回答:“您亲人的航班完成了生命中最壮丽的飞翔。”
而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黑匣子,每一只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时代的荒诞,数量多到能开个“现代航空行为艺术博物馆”。
在波音公司那个镶着金边的“客户体验中心”里,“独创观光模式”这句创意标语被做成了霓虹灯艺术装置,在昏暗的展厅里闪烁着梦幻的蓝光。
旁边的触摸屏上循环播放着经过AI修复的“最美坠机瞬间”集锦,配着舒缓的钢琴曲,活脱脱把空难现场包装成了极限运动纪录片。
投诉处理中心现在已经扩建成了三层小楼,里面堆放的客户来信要是摞起来,高度能超过他们最新款的787梦想客机。
有个创意总监突发奇想,把这些投诉信按“愤怒程度”分类装裱,办了个名为“客户心声艺术展”的内部展览。
最受欢迎的是那封用血书写的控诉信,被策展人贴心地标注为“情感最为真挚的客户反馈”。
华尔街的交易员们早就把波音的股票代码BA玩成了行业黑话——“BadAct”(糟糕事故)、“BrokenAircraft”(破烂飞机),但最传神的还是“BuyAnyway”(照买不误)。
他们的智能交易系统甚至开发了“事故利好算法”,只要监测到坠机新闻就自动加仓。
有个对冲基金经理靠着这套反向操作,硬是把“波音空难基金”做成了年度最佳理财产品。
董事会会议室里的全息投影
正在播放最新版的企业宣传片,把历次火箭爆炸的精彩镜头剪辑成“烟花秀集锦”,配上“追求极致,永不言弃”的热血字幕。
投影仪边上那台价值连城的空气净化器,正忙着把“坠毁”翻译成“动态迫降”,把“设计缺陷”美化成“个性化飞行解决方案”。
最绝的是他们的“创新实验室”,里面摆满了各种坠机残骸做成的艺术装置——扭曲的发动机叶片被焊成现代雕塑,变形的机身外壳改造成前卫家具。
产品经理们管这叫“失败美学”,还准备申请当代艺术基金。而仓库里那些积灰的安全隐患报告,每一份都被装帧成精美的“创新历程档案”,数量多到能开个“航空工业黑色幽默博物馆”。
仿佛连机器都在吐槽:“在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盛行的时代,能把灾难经营成行为艺术,也算是一种另类核心竞争力了。
毕竟当整个行业都在比烂的时候,最会讲故事的玩家永远能笑到最后——哪怕他们造的东西根本飞不起来。
新风系统突然“打了个喷嚏”,把桌上的年度报告吹得哗哗作响,仿佛连机器都在感叹。
造飞机的果然不如炒飞机概念的。
在这个比烂的世界里,军火交易早就变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行为艺术。波音公司的火箭炸得越灿烂,洛克希德的股价涨得越欢实,大家心知肚明这就是场大型金融魔术秀。
那些标价几个亿的战斗机,拆开包装一看,里面的技术含量可能还不如最新款的智能手机——至少手机炸了还能上个热搜,战斗机坠毁了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。
欧洲那些军工复合体的大佬们,现在开会讨论的不是怎么提升武器性能,而是怎么把账做得更漂亮。
他们的财务报表写得比科幻小说还精彩,一架标价三亿欧元的战斗机,其中一亿五是“研发成本”,八千万是“品牌溢价”,剩下七千万才是实际制造成本——就这还得含泪赚你五千万。新风系统勤勤恳恳地运转着,却怎么也吹不散会议室里那股子“分赃快乐”的铜臭味。
最绝的是他们的“创新定价策略”,同一款导弹卖给A国三千万,卖给B国就能标价一个亿。差价去哪了?当然是进了中间商的“特别服务费”。
有个军工巨头的财务总监甚至开发了套“动态定价系统”,能根据客户国家的腐败指数自动调整报价——越腐败的地方要价越高,反正最后都是老百姓买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