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,最初从M16嘴里听到的说法是——“被狗咬的。”这个简单粗暴的解释虽然敷衍,但至少还能让人勉强接受。
然而,这个说法后来在SOP的强烈抗议下被无情推翻。SOP义正言辞地反驳:“狗怎么可能咬出这么深的伤口?M16,你别糊弄人!”于是,M16不得不进行了“二次修改”,改口道:“被某个王八蛋给弄的。”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个故事像是被层层堆砌的“屎山代码”,变得越来越复杂,越来越离奇。
每一次M16提起这道伤疤,都会添油加醋,加入更多匪夷所思的细节。
比如有一次她说:“那是在一次任务中,我被一只变异生物袭击了。”而另一次则变成了:“那是为了救人,结果对方反手给了我一刀。”
至于最近的一次说法,更是离谱得让人哭笑不得——“只是碰上了一个迷途的羊羔,身上被刀枪所伤,我想要帮它结束痛苦,结果被它狠狠咬了一口。”
“谜语人,老谜语人了。”M4在心中默默吐槽,但脸上依旧保持着平静的表情。
她对M16的这些荒诞解释早已习以为常,甚至开始从这些看似毫无逻辑的叙述中提取出一些关键信息。
比如,M16的伤疤很可能与一场背叛有关,那个所谓的“王八蛋”“迷途的羊羔”,或许并不是陌生人,而是一个曾经的队友。
一个与她们一样,甚至曾经并肩作战的人。
只是某一天,信任在某种原因下崩塌,曾经的队友变成了敌人,双方拔刀相向,互相撕扯着对方的伤口,直到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痕。
M4的目光微微闪动,眼神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。
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,仿佛在试图理清某种混乱的思绪。
她的声音平静,却带着一股淡淡的试探:“M16,你的伤疤……是不是和某次背叛有关?”
至于那个神秘人的具体身份,要说能在M16身上留下如此深刻的伤痕并且让她至今仍将其视作一种隐晦的警示……那对方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。
而且,M16当时也一定在对方身上留下了些什么——或许是同样的伤疤,或许是某种无法愈合的情感裂痕。
更重要的是,对方的身份或背景显然非同小可,甚至可能至今依然活跃在某个角落,偶尔还会在她们的视线中悄然现身。
那么,同时符合这些条件的人……到底是谁呢?
真的好难猜啊。
“要说UMP45她们在这个时候搞事情的可能性……实在不大。”M4的声音平静,但语气中带着一股淡淡的试探。
她对UMP45她们的防备从不松懈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
事实上,指挥官同样心知肚明——每次行动时,除非万不得已,他都会尽量将她们和UMP45小队分派到不同的战场,避免双方有任何直接接触。
“指挥官的做法很聪明。”M16的声音低沉,带着一丝淡淡的赞许。她的目光落在M4身上,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的光芒,“在陈树生的监督下,双方虽然不太可能明目张胆地搞小动作,但谁也不敢保证,一旦战场上相遇,会发生什么不可控的情况。”
M4点了点头,眼神中带着一丝思索的光芒。
“放下枪来,大家喝酒时拌拌嘴、吵吵架,倒也没什么问题。毕竟两手空空,就算急眼了也不会闹出大事。可如果在战场上,双方手里都握着枪,一旦产生矛盾……那场面可就不好控制了。”
“没错。”M16的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,“指挥官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所以才做出这样的安排。毕竟,战场上的任何一个小小摩擦,都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。”
陈树生:不知道啊,我的超级智慧告诉我这个时候应该用我的超级力量了。
不过,要是陈树生知道M4此刻的想法,估计会忍不住点个赞。
防备他人、警惕背叛——这种思维方式早已深深烙印在陈树生的脑海深处,成为他思考问题时无法忽略的常量。
在他的思维框架中,有些标签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变量,比如来自他人的潜在威胁,或者自己可能遭遇背叛的可能性。
这些标签,在他制定任何行动计划时,都会成为他反复权衡的重要因素。
当然,这些标签的分量并非一成不变。
在某些时候,它们可能会变得格外沉重,而在另一些时候,则会显得轻微甚至无关紧要。
毕竟,任何拥有思考能力的人,在做选择时都会面临取舍。
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身边的变量,陈树生总是会仔细权衡双方的利益方向是否趋向一致。
这种一致并非要求完全重合,只要矢量方向大致对得上,便已足够。只要不是完全相反或相互牵制的关系,那就有合作的可能。
就目前的局势来看,无论是叶菲姆、安全局,还是其他潜在的力量,他们的利益方向暂时都不会与格里芬背道而驰。
然而,陈树生也清楚地意识到,眼下的局面已不像之前那般紧迫,原本统一的方向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分歧和裂痕。
意见的分化、利益的冲突,甚至内部的矛盾,都可能悄然滋生。
不过,陈树生并不为此感到慌乱。他深知,只要牢牢抓住问题的核心,其他细枝末节便不足为惧。
就目前而言,他手中的武力资源和城市广播系统这两条“主干道”依然稳固。
只要这两条主干道掌握在手中,那些细小的分歧和意见闹腾得再厉害,也不过是附着在主干道上的枝叶,掀不起什么大风浪。
这种思维方式,正是陈树生多年来在无数次危机中积累的经验——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。
只要主次分明,战略清晰,他便可以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游刃有余。
而那些细枝末节的分歧,终究只是过程中的小插曲,无法动摇他的全局布置。
那么,目前大家生存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?这个问题,似乎在一百多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,就已经被彼时的沙俄彼得格勒立宪会议深入地探讨过。
在那个战火纷飞、动荡不安的年代,人们的需求被简化为三个核心词:和平、土地,还有面包。
其中,和平是另外两个目标得以推进的首要基础。没有和平,土地无法耕种,面包也无法烤制,生活的重建更是无从谈起。
硝烟弥漫的天空下,饥饿与恐惧像影子般紧随其后,唯有和平才能将人们从绝望的深渊中拉回。
而眼下,尽管时代不同,局势却惊人地相似——人们仍旧在渴望着和平、土地与面包。
这座城市,如今已然趋向平和。
相比最初的动乱与烈火,现在仍在作妖的不过是一些尚未完全化为尘埃的余烬罢了。
它们依旧在燃烧,带着令人难以忽视的热度,仿佛在无声地抗拒着即将到来的终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