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1章(2 / 2)

“账本我又看不懂。”沈括一脸拒绝。

“怎么可能?你可是我爹爹的学生,借贷记账法不会看不懂吧?”

沈括一拍脑袋,他还以为是在外头办公事,自从学了借贷记账法后,其他人做的账在他眼里都是一团乱麻,烦人得很。是他傻了,作为借贷记账法的“发明者”,王家怎么可能用传统的记账方式?

等他看过账本后,才真是惊呆了。其实当年王弗早就和他谈过分成的事,只是他少年心性,好面子又清高,坚决不肯接受,随口说了一句“你要是给我分成就是不把我当朋友”,没想到这些年来,王弗一直坚持给他留了分成,还把他的分成又拿去投资别的产业,利滚利,连本带息,已经有一大箱子的账本了。

沈括拿着一堆房契、地契,苦笑着摇摇头,想他们沈家为官几代,积攒下来的家产还没有他如今身家的一半多。他只知道十娘会赚钱,没想到她这么会赚钱。

“其实就算你不来要,我也早就打算把这些东西交给你了,亲兄弟明算账,关系才能长久,这些庄子、铺子都有自己固定的运营模式,他们也只认一个叫做‘沈括’的主子,你接手过去,派些心腹去看着就行了。”

“我不善经营,若是现在拿回去,说不定三年就败个精光……”

“自己败了也听了个钱响,高兴不是?怎么着,还要当弟弟的给你做苦工?”

沈括笑了。

随后,沈括在王瑾的帮助下,重新找了条件较好的房子租下来,买了些下人,将许氏安顿下来,又找了个安全僻静的地方,把杨氏安排在那里,写信给杨氏的娘家人,让他们来接人回去。

两个月后,杨氏的娘家大哥进京,本来千不愿万不愿同意和离,待看到了沈括拿出来的五百两黄金,立刻就改了口,唾骂起杨氏来。沈括并不是休妻,对妇女很不友好的理学还只有个雏形,和离的女人再嫁不是难事,既然能够拿到真金白银,还有什么理由不同意?

杨氏表面上哭泣不止,其实心里畅快得很,沈括也不知从哪里借来这么一大笔钱财,不仅给了她一万贯,还给了她两个铺面,又拿钱出来替她打发了娘家人,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的,连杨氏都不得不疑心起,他是不是早有准备?

沈括还多留了个心眼,让杨家人签下了契书,把和离书登在了《和乐小报》上,他写的和离书都说的是自己的过错,没有说杨氏半点不好,杨家人也不懂这一行为的深层含义,能登报对他们来说还是件新奇事,自然没有拒绝。

风波渐停,沈括开始了为官生活,许氏也在王弗的调理下,身子好了很多,常常到王家苏家串门,生活也算是有滋有味。

这一年的十月,王安石调任度支判官,进京述职,向官家递交了《上仁

宗皇帝言事书》,用以阐释他的变法主张,但仁宗似乎并没有什么反应。

王弗抱着阿弃,站在月亮门下,指着天上的星星,悄声对他说:“阿弃,你看呀,这个时代最闪亮的一颗星星出现了,每个人的命运,都会随之改变。”

阿弃眨着眼,小脑袋在她胸口拱了拱,张大了嘴巴,发出困倦的声音。

“困了吗?”王弗摸了摸他头。

“夜深了,小心着凉。”苏轼从书房出来,拿了件外衣披在王弗身上,“你现在就教他观星,是不是太早了?”

“我在教他说话,教观星是你的任务。”

苏轼把阿弃接过去,阿弃扭了扭身子,在他怀里找了个舒服的角度睡着了。

看来总让苏轼给他换尿布是对的,以前阿弃并不亲近他,苏轼抱着他玩了几个月,他对苏轼的态度好多了。

“王介甫对当今朝堂的某些弊端,分析得还是很透彻的,只是,官家这些年为政谨慎,恐怕不会同意他的上书。”

“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,”王弗顿住,略有些惆怅地说:“苏哥哥,官家老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