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经验来说,简述预感到了这个视频不会太差。但达到目前这样的效果,是他没有想到的。
APP后台还在不停地提醒他有新的粉丝关注和点赞评论,他没有点进去看,而是先回到首页搜索,找到了之前那个“社死”视频。
点进评论后按时间排序,新增里果然多了很多诸如“帅哥账号找到了”指路并@简单说点的留言。
有时候简述真的很佩服网友的执行力,不清楚的还以为他们是收了钱的水军呢。直接从网友的指路回到自己的主页,他又看了一眼粉丝,已经3000多了。
按照平台的推流规则,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,他的视频触达用户会几何级增长。简述初步估算了一下,自己至少应该能收获上万的粉丝,作为一个新账号来说已经是不错的成绩
不过简述也明白,这些粉丝大部分应该还是之前的视频引流过来的。相对于内容本身的吸引力,可能他的脸更有价值,接下来要好好思考下一期的内容了。
简述翻来覆去看了好一会儿数据,这才下定决心,点进评论区。
——“这不是前几天我朋友发给我的社畜小哥吗!”
——“原来是他,怪不得有点眼熟”
——“本人比那个发酒疯视频好看很多诶”
——“这就来拍视频了?”
——“一看就是专业团队自导自演啦”
——“小哥哥交朋友吗,谈婚论嫁的那种[玫瑰][玫瑰]”
——“怎么谁都来碰瓷社畜是吧,这人看着也不像上过班的”
——“博主好厉害啊,遇到这么社死的事情竟然还能这么冷静,而且执行力好高哦”
——“鉴定为炒作,完毕”
——“人家处心积虑来割韭菜的,我看看哪些上网不带脑子的小可爱当真了”
——“这就来捞钱辣!”
大部分人明显还没看完视频就留言了,评论区乌烟瘴气。简述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,但看到毫无根据的猜测还是觉得心烦。
给少数谈及视频内容的评论点了赞手动置顶后,他退出了挤挤APP。微信里还有一条来自覃蔓蔓的未读信息,“简宝,别理那些胡说八道的人。”
简述回了一个[乐观猪猪.jpg],关闭了手机屏幕打开电脑,专心写起了下一期视频的脚本。
“简单说点”的第一条视频被推了三天,粉丝增长逐渐进入颓势,最后稳定在了30000左右。
播放量破百万后,经过朋友们的一些自发引导,评论区氛围好了些。讨论视频内容的留言都被点到了上面,一些阴阳怪气的言论也被简述无视了。
简述认真挑选,回复了几个写得比较诚恳的评论,还在评论区抽了一波奖。又在评论区收集了一些出现比较高频的问题和讨论内容,准备留作之后的素材。
接下来的一周,简述除了修改第二期的脚本,就是去覃蔓蔓的工作室学习一些拍摄技巧。
在专业人士的建议下,他买了一台适合拍摄人物的微单相机,也购置了一些简单的布景道具与打光设备。
在工作室录制虽然效果好,但每次拍摄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,对暂时还没在自媒体上获得任何收入的简述来说很有负担。
虽然覃蔓蔓再三强调他可以免费使用工作室的任何资源,简述却不想以这样的方式消耗友情,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按照市场价支付了费用。
简述的网红事业刚起步,就投入了自己两个月的工资。秉着要是不赚回来就亏大发了的奇妙心态,简述加快速度制作第二期视频。
在卧室里隔了一个小角落作为拍摄间,又通过一顿大餐收买覃蔓蔓为自己布置灯光后,“简单说点”的第二个视频《混迹职场,怎样才能显得游刃有余》终于完成了发布。
标题还是延续了自媒体式的夸张,开头也自嘲了一番没想到一个社死事业人会来分享这个。
但简述这次的内容很扎实。
他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成长经验,简述挑选了十余本循序渐进的书籍,做了一个书单分享。可以说是从自己的学生时代开始,完整地重构了自己知识结构的建立过程和对社会认知的转变,非常的干货。
相较于前一期,这次的内容简述自己觉得质量更高。但他也清楚,观看的门槛也变高了。
为了让视频不那么枯燥以及更好理解,简述试图加了一些通俗易懂、俏皮生动的举例。因为看起来很僵硬,莫名还有些好笑。
第二期视频发出去后,反响果然比上一期要弱了很多。因为内容硬核,评论区没有之前活跃,但多了很多专业的回复。
这在意料之中,简述并没有感受到很大的挫折感。他甚至比之前的热情更大,几乎把每一条评论都回复了。
目前热度的流量池还比较大,简述打算维持每周一更的频率。这样既可以维持住视频质量,也能借机转化路人粉丝,把账号基础压实。
让简述没有想到的是,之前偷拍自己的大V号突然又更新了一条和自己,确切来说和账户“简单说点”有关的恶意视频。
针对性攻击性全都拉满,并且直接@了简述。
记录生活的可爱多:无语了家人们,我好像被@简单说点做局辣!
作者有话说:
儿砸,互联网水太深,你把握不住(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