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一中文网 > 女生耽美 > 大明,从带朱元璋逛紫禁城开始 > 第370章 实学二字!圣贤无用论

第370章 实学二字!圣贤无用论(2 / 2)

他作为局外人。

方能看破迷障,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。

对朱元璋而言,并非所有事都能仰仗陆羽。

他才是大明朝的天子。

“标儿,你觉得这股‘明经科无用论’的风潮,到底是对还是错?”

朱元璋于案桌前,起身在武英大殿内踱步。

太医院那边曾言,长时间久坐对身体健康无益,气血不通容易生病。

朱元璋听进去了。

起身活动筋骨,顺便考较儿子。

朱标闻听此言,下意识眉头紧锁,“父皇,圣贤之道自古有之,怎会无用?

虽说实学兴起有其益处,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孔孟之道以及圣贤书中的学问。

治国之道不正蕴含其中吗?

若没有这圣贤学问,以孝治国、以忠治国、以法治国又从何谈起?

百善孝为先,万事皆有根源,不可无端否定。”

朱标皱着眉一一反驳。

“这一次,先生怕是做错了一件事。”

朱标摇头晃脑地说道。

“哦?是吗?”

朱元璋目光一闪,顿时来了兴趣。

在他印象里,陆羽可还从未做错任何事,难道这会是头一遭?

“做错了也无妨,年轻人嘛,能改就好。”

朱元璋思索后开口。

朱标想了想,也觉得是这个道理。

“先生虽才华无人能及,但毕竟年轻,多经历些事也好。”

父子俩头一次就某件事达成了相同的看法。

……

“做错事?

你家夫君我怎么可能做错事?”

府邸内。

徐妙云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。

陆羽先是一愣,继而连连摇头。

“可是,这圣贤书又怎会无用?”

徐妙云不太明白。

她虽承认陆羽之前传授的那些学科有用,但她觉得,若世间没了这圣贤学问,人们该如何做人。

那不都成了无根浮萍吗?

陆羽听了并不恼怒,只是笑着开口:“我何时说过孔孟之道无用?

从头到尾,自始至终,你家夫君我也不过是写了‘实学’二字。

之后那些‘无用论’,以及实学和孔孟之道之间的争端,可不是你家夫君我挑起的,这可真是天大的冤枉!”

陆羽抱着徐妙云,在怀里转圈圈。

两人嬉笑打闹。

直到陆羽累了,才把徐妙云重新放到旁边的秋千上。

院落里特意打造了这么个新奇的小玩意儿,孩子能玩。

他们夫妻二人也能借此享受闺中乐趣。

“你们觉得是爹爹做错了吗?”

陆羽看向一对儿女,左看看右问问。

“爹爹才不会错,错的肯定是外面的那些人。”

“爹爹最厉害!”

“这才是爹爹的好宝贝。”

陆羽在两个孩子脸上各亲一口,把一对儿女交给旁边的丫鬟照顾。

这才回到徐妙云身前。

“小孩子说的话怎么能作数?”

徐妙云笑道。

陆羽故意逗她,开口道:“小孩子的话为什么不能作数?”

见陆羽打趣自己,徐妙云佯装生气,站起身就往外面走。

陆羽一把拦住,将她抱在怀里,这才解释道:“无论有没有这‘实学’,该有的争端总会出现,你夫君我只不过是提前引导了一下而已。

让子弹再飞一会儿。”

陆羽嘴角微微上扬,缓缓说道。

……

新一天,报纸在报童的叫卖声中,以几文钱的价格在洛阳城内再次传播开来,且隐隐有朝着洛阳周边蔓延的趋势。

《大明日报》上赫然写着:“实学为王,孔孟之道已成过去,实学才是大明的未来。

研究实学才是利国利民的大设想,孔孟之道应束之高阁,已不适合如今的大明朝。

百姓如何饱腹?

田地里的庄稼怎样才能长得更好?

实学之中都蕴含着道理。”

“云朵为何飘浮在天上?

鱼儿为何游在水里?

为何雨前常有狂风?

为何大雪时节天寒地冻?”

各种各样的问题在《大明日报》上无一不和实学扯上联系,这使得不少人对实学愈发感兴趣,许多文人也纷纷深入探究。

一方面,实学已成为科举之路的一部分;另一方面,这些问题发人深省。

大有“十万个为什么”的架势。

而这些问题却是前人从未想过的,如今却被一一提出。

……

“荒谬!千古以来从未有过如此荒谬之事!”

吏部尚书刘淞破口大骂。

下了朝堂。

他径直来到东宫太子府。

“宋公,您若是再不管管,我大明的文人天下可就真要彻底完蛋了!”

此次他独自前来。

毕竟!

若是几位尚书一同前来,那可是嫌朱元璋的刀不够快了。

“老夫又能做些什么?”

宋濂将《大明日报》放在一旁,看了面前的吏部尚书刘淞一眼,叹息一声,直起身来拱了拱手,“若非陛下恩德,新都建立大赦天下,恐怕今日老夫依旧还在那偏远川贵之地,又岂能来到这洛阳,安享晚年?天下文人也好,孔孟之道也罢,今日刘尚书你找错人了。”

宋濂挥了挥朱红色的衣袖,下了逐客令。

教训,一次就够了!

“景濂公!”

刘淞面色一紧,心有不甘地再次大声喊道。

宋濂转过身去,面无表情地重新坐下。

继续端详起方才的《大明日报》,口中喃喃:“到底是为何呢?”

他细细思索着。

当真在琢磨《大明日报》上面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。

……

离了太子府的吏部尚书刘淞。

此时也在想这个问题。

他们文人到底是为何一步步走到如今?

衍圣公如今百无一用,像宋濂这样的开国文臣、大儒,也都没了曾经的雄心壮志。

难道洪武一朝。

他们这些文人就只能这般一直被打压下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