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一中文网 > 历史军事 > 建安幻 > 第136章 第一百三十五章 “虽心存善意,却也无……

第136章 第一百三十五章 “虽心存善意,却也无……(1 / 2)

第136章第一百三十五章“虽心存善意,却也无……

晚膳的菜肴色泽鲜美,席间气氛却有些尴尬。

在唐璎的几番坚持下,孔青也跟着上了桌。

须臾,一道道佳肴被摆了上来,室内顿时焦香扑鼻,桌边端坐的男女亦秀色可餐,孔青却没什么胃口。

——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前往建安的,临行前的这一顿,无异于断头饭。

唐璎有些不忍,欲替他夹些菜。

方起筷,一只修长的手伸了过来,微微一抖,几根豆角悉数落进一方精致的白玉盏中。

望着一脸无辜的某人,唐璎叹了口气,又夹起一块驴肉,手还未动,那玉盏又伸了过来。

如此反复了三四回,她终于忍无可忍。

“陛下,您是讨饭的吗?”

黎靖北充耳不闻,垂眸将那些“抢来”的菜肴扫荡一空,间或为她也添一些。

待口中的食物尽数咀嚼完毕,沉声道——

“你想不想替莫指挥使鸣冤?”

听到“莫指挥使”四个字,孔青微微一僵,过了许久才反应过来皇帝在同自己说话,不由瞳孔大震——

“陛下您……知道?”

唐璎亦觉惊讶,莫同?鸣冤?

思索片刻,旋即反应过来。

那日在宝船上,墨修永就曾明示过,其父并非罪大恶极之徒。

初听时,唐璎原以为那不过是他心中的亡父形象作祟,然而如今再见到孔青,她竟有些相信了。

——莫同若非胸怀坦荡之人,又如何能培养出孔青这样的高洁之士?

“说说吧。”

黎靖北擦了擦手,垂眸看向一言不发的老者,“冯龄之死到底怎么回事儿?”

君王的嗓音不算高亢,声线中的压迫感却听得人心头一紧。

孔青放下筷箸,默然片刻,垂眸道——

“陛下来时或许也察觉到了,沿路百姓皆以挖井凿矿为生,兴中的商贾们几乎掌控了整个辽西的经济特权。人们迫于生计,无奈之下,只能对他们唯命是从。”

想到凛风中吟诵《汉书》的男童,街道上鳞次栉比的商铺,以及寒雪下挥洒汗水的劳工们,唐璎深以为然。

“朝阳城地处咸南与北梁的交界点,常年饱受战火波及,两国休战后,这块本就不算富饶的土地几乎沦为了一片荒地。”

说到此处,孔青叹息一声,眸中闪过一缕凄色。

“兴中的管辖权并不属于两国中的任何一方。休战后,太祖皇帝和北梁的君主出于人道考虑,每年正月十八皆会向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捐送一些粮食和布匹,然而说句大不敬的话......”

他顿了顿,朝黎靖北的方向看了一眼,续道:“兴中矿产丰富,当权者们那些看似仁义的举动实则也是为了拿到更多的盐铁控制权,受益方始终只有皇室和商贾。这类不纯粹的援助压根儿救不了底层饥民,大多数百姓直到饿死也分不到一粒米,一口粥。”

唐璎了悟——

兴中物资匮乏,商贾们贪财好利,无谓百姓生死。朝廷但凡有物资送过去,无一例外都会被当地豪强中饱私囊。而当权者们为了从盐铁的开采上谋取私利,竟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坐视商贾们侵吞物资。

孔青抿了抿唇,徐徐说起往事——“莫大人得知此事后,怒从心起,既痛恨商贾们贪得无厌,亦不满朝廷的矫情饰行,他欲将物资的支配权交到真正能够救助到穷苦的人手中,遂与我等商量了一计……”

计划开始前,莫同先令孔氏兄弟将建安的生意迁去了兴中,随后又从京城的名流商贾手中募集了一笔善款,欲以朝廷的名义发往兴中。

紧接着,他又趁正月十八,即朝廷的赈灾物资发往兴中之前买通了当地的商贾豪强,声称愿以高价买下那些物资。与豪强们商定妥当后,又派孔氏兄弟俩带人打劫了冯龄的车队,将善款卷走,并送入豪强手中。

“劫车时,为护阿玄逃走,草民不慎被冯司正的护卫所擒,阿玄则带着善款顺利逃了出去。随后,他将那些钱财按计划交与商贾们,换回了朝廷的物资,最后再由接应的裴夫将之运回建安城。”

“交易完成后,一切本该就此结束,然而我们终究算错了冯龄的为人……”

说到此处,孔青深吸一口气,眸中浮起莫大的哀色。

车队被劫的三年后,孔青下狱,孔氏商铺则在孔玄的发展下日益壮大。

眼见时机差不多成熟了,莫同便令裴夫将那批物资再次运往兴中,随后责令孔玄务必将之直接下发给百姓,不得假他人之手。两边通过气后,他们将接头的地点定在了柳都门附近的一家酒楼内。

唐璎眸光一顿,“念墨楼?”

“——没错。”

孔青微笑颔首,神情中似有怀念,“念墨楼中的‘墨’,原是莫大人的‘莫’,大人生前乃丹青大家,家弟故去后,为免引发骚乱,草民故将之改为了水墨丹青中的“墨”。

原来如此。

唐璎恍然,那念莫楼竟也是孔氏兄弟的产业之一。

“那后来呢?”

车队遭劫,身为司正的冯龄本该回京受刑,缘何又会死在兴中?

黎靖北轻啜了一口茶,狐眸扫向孔青,“若朕所猜不错,令弟与裴大人接头那日,亦是冯司正的死期。”

“没错。”孔青颔首,“物资的交接原本还算顺利,然而谁也未曾想到,那一日,冯大人会突然出现……”

三年前,行人司车队遭劫,冯龄回京请罪。

出了那样大的事儿,他一早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。然而蹊跷的是,太祖皇帝并未追究他的责任,不仅如此,甚至连官位都保住了。

许是出于失职的愧疚,冯龄依旧辞了官,随后带着家眷远赴兴中,倾尽毕生所学,发展当地民生,教导战后遗民如何自给自足。

兴中苦寒,百废待兴,兵连祸结后的贫瘠非百年不能泯除,亦有豪强欺行霸市,倚势挟权,一时积弊难消。

他所行所授,不过杯水车薪,饶是螳臂当车,也依旧日复一日地坚持着。

昔日车队善款遭劫,货物却未丢失,冯龄心里也清楚,朝廷拨下来的那批物资最终绝不会落到兴中百姓手中,而是流向当地豪强。

近些年来,他始终密切地关注着物资的走向,然而在他所调查的数十名商贾中,竟无一人经手过那批货物。

东西到底去了哪儿?

某日,他偶然得知兴中来了名年轻的义商,名为孔玄。传闻孔老板家大业大,高义薄云,常常仗义疏财,为兴中的百姓们做了不少善事。

听到老板商铺招人的消息后,他欲登门合作,以为兴中的百姓谋得一份生机。

恰逢满月,孔老板于念莫楼设宴,广邀当地豪强同往。

冯龄虽为建安人士,却因造福百姓有功,在兴中颇有些名望,故亦在受邀之列。

觥筹交错之际,无意间的一个擡头,竟教他瞧见了高台上敬酒的男子,那样潇洒恣意,风度翩翩。

旁边的商贾笑着提醒他,“那位就是孔老板,建安来的新贵,如今城西的商铺和铁矿都归他管。”

手中的酒杯应声落地。

那是他此生绝不会忘记的一张脸——

一张和孔青一模一样的脸。

昔日带头劫车的盗匪就是一对双胞胎兄弟,其中一个为护另一个逃走甘愿受捕,随即被他下了狱。而眼前这个,则极有可能是那孔青的兄弟……

即使胸中早已掀起惊涛骇浪,冯龄却并未声张,而是选择蛰伏起来秘密调查。

他倒是想看看,这劫完车队还敢跑来兴中招摇过市的毛贼,究竟意欲何为。

多方打听之下,竟意外得知兄弟俩皆为锦衣卫莫同的家仆。

莫同?

昔日他供职于行人司时,莫同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,不仅因他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,还因那些流于酒肆茶坊的艳色传闻,皆是关于他与太祖皇帝的。

怎么?莫同亦与此案有关?

怀着这样的疑惑,他开始了对孔玄的的监视。

孔玄自幼身子羸弱,五感不敏,便是寸许之外有人靠近都很难察觉。

冯龄的跟踪很顺利,不出几日便有了收获。

那晚,孔玄从临县拉了近二十车的货物回来,冯龄则一如既往地缀在后头。

经过柳都门时,他借着城头的火把瞧清了货箱的模样,不由瞳孔猛震,一股滔天的怒意冲上心头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