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免修申请(1 / 2)

裴瑜由衷地说:“我听其他同学提到,您在系里讨论的时候为我们说了不少话,帮我们争取了这次免修测试的机会。真的特别感谢您。”

高教授摆摆手:“哪里算什么为你们说话,我只是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情况。咱们北大的老师,也不是那种按部就班教学的主儿。

像公共课教哲学的徐老师,其实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了。早在1978年,就有学生提出过类似免修的要求。

那时候的学生,年龄普遍偏大,社会阅历丰富,自学能力很强,有些人在入学前就已经自学过大学课程。

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考试证明自己的水平,徐老师当年就亲手组织过几场这样的测试。

“徐老师出的哲学题不简单。”裴瑜回忆道。

当时,徐老师给裴瑜出了哲学题,正式对她和一些其他想免修的同学们进行了严格的闭卷考试。

包括裴瑜在内的部分同学果然通过了考试,得以免修这门按规定要修两个学期的课程,争取到了一些宝贵的自由时间。

高教授哈哈一笑:“我知道那次考试。徐老师后来跟我聊起过,说包括你在内的几个同学答得很好,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理论,还能联系实际,写出了自己的思考。这让他很满意。

徐老师那个人,平时看着严肃,其实特别欣赏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。你们这次的表现,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。”

裴瑜点头:“英语老师倒是很理解我们的情况。她跟我们聊起过,高考恢复以来,北大新生的外语水平天差地别。她说这几年新生整体的英语基础才好了一些。”

高教授感慨道:“是啊,这个问题我们这些老教师都太清楚了。七十年代末、八十年代初的时候,北大的新生群体非常特别,年龄跨度大,背景各异。

高考刚恢复那会儿,有的人是厂矿职工、机关干部、现役军人、中小学教师,甚至还有下乡知青。有的学生入学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。

他们的外语水平自然参差不齐,有人高考前就已经是专业翻译,入学时可以用英文流利地讲莎士比亚,可也有人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要从头学起。那时候的英语教学,真是得因材施教。”

裴瑜笑着接话:“我记得1978年全国统考的时候,外语成绩还不计入高考总分呢,后面几年,外语在高考中的分量才逐渐加大。”

“没错,那是为了兼顾全国各地外语教学参差不齐的情况。你现在通过英语免修考试,应该不难吧?”

裴瑜自信地说:“确实比较轻松。我准备过托福,英语基础还可以。”

高教授的表情忽然变得有些严肃:“不过,党史老师对你们的免修申请确实颇有微词。他觉得党史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认真学习的课程,不应该轻易免修。”

“我们也理解老师的想法。”裴瑜说道,“党史确实很重要,我们并不是不重视,而是希望能够通过考试证明我们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。我认识的好几个申请免修的同学,私下里都花了不少时间自学党史。”

真正的理由其实是,她的脑子里有系统知识库,只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完全没有去学的价值。

高教授听后,严肃的表情缓和了一些:“嗯,我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。北大有免修制度,就是为了给像你们这样有能力的学生提供灵活的空间。既然你们有这个信心,就应该通过正当途径去争取。我在系里讨论的时候,也支持你们提前参加考核。”

裴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:“真的非常感谢您,高教授!现在我可以把更多时间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,还可以选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了。”

现在的她,只需要修完经管系的专业课、数学系的必修课程和计算机系的选修课程,就能获得足够的学分。

“不用谢我,这是应该的。北大的学生,就该有这种主动性和规划能力。”

高教授看了看手表,轻轻“哦”了一声,说,“时间不早了,我该去准备今天的课了。裴瑜同学,有什么学习上的问题,随时可以来找我讨论。学习上的路还长,别把自己逼得太紧。”

“好的,高教授。那您先忙,我也该去图书馆了。”

次日,马上就是为期两周的军训。

“嘟——嘟——嘟——”

一大早,天还朦朦亮,宿舍就被一片哨声笼罩。

“啊——这是什么声音啊!”乔慧怡又发出了崩溃的喊声。

“快起来!都起来!”楼下传来教官洪亮的吼声。